中国比特币交易钱包

Q币17年浮沉史,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?

  到2005年,“Q币交易”已经成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。从人民币到Q币再到人民币,Q币在地下悄悄流通,成为网上虚拟世界的“等价物”。

Q币17年浮沉史,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?  事实上,Q币并不是完美的“交易中介”,它有很多缺陷,但全被网友一一克服:

  首先,腾讯Q币和和QQ账号绑定,官方无法转账,那么交易双方要如何“转账”?

  交易者先把Q币转化为QQ公司游戏中的“游戏币”,再把游戏币“输给”另外一个账号,然后把游戏币转化为Q币。

  据《京华时报》报道,“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”,Q币完成完美转移,第一个转账问题解决。

  其次,腾讯没有开通双向兑付,这意味着,在腾讯体系里,Q币不能再换成人民币。

  但腾讯没有,其他中介平台可以――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出现,主业就是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。

  更有意思的,网友给腾讯Q币定价――官方的1块太贵,6毛左右比较合适。需求高的时候,涨价8毛,囤多了就跌到4毛。

  “其实现在买卖Q币的,大部分都不是为了享受QQ提供的服务”, Q币脱离了腾讯体系,Q币逐渐成为网络“等价物”。

  这一切超脱了腾讯预料。

  实际上,从某种程度而言,Q币在底下流通,腾讯是受害者。

  因为Q币的货源,大部分来源于“QQ黑客”,他们用专业工具盗取QQ账户获得Q币再低价出售。

  时任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宋D称,网上贩卖的Q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盗号的方式获得,腾讯公司坚决抵制和打击这种行为。

  除此之外,Q币也不是完美的货币,它依然存在信任问题。

  如果是重要游戏道具、大额交易,网友们还是会选择同城交易;异地的虚拟网上交易依旧存在风险。

  事实上,当时已经存在“信任的担保网站”,双方把装备和Q币都给这个网站,然后再由机构转发。但这种方式,一是要收取一定手续费,二是担保网站本身信用存疑。

  但对于一些小额的网络商品,Q币已经能满足交易双方需求。

  还有一个问题,是腾讯对“地下交易”的态度,一旦被腾讯发现,就会被没收Q币或者封号。

  但这依旧挡不住网友的使用热情。

  “用Q币的人多,腾讯公司信誉不错,大家都放心用Q币进行交换。”一名Q币店铺老板称。

  时任深圳脑库经济学专家郑磊(博客,微博)曾对媒体表示,据不完全统计,当时Q币使用者超过两亿人。业内人士估计,当时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,并以15%~20%的速度成长。

  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,只要人们信任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,这种货币就能像真实货币一样发挥效用,成为“一般等价物”。

  “Q币只是方便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一种渠道,它是个商品,只能在腾讯这个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,离开腾讯,它就不具有交换的功能。”

  “Q币是一种统计代码,并非一种货币,并未在QQ之外领域流通。”

  腾讯多次强调这些观点。

  但经过几年发展后,Q币完全跳出了腾讯体系,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世界的“一般的等价物”,这个结果腾讯自己也未必预料到。

  可以看到,Q币的登顶之路,依赖于快速扩展的发行渠道、丰富多彩的使用场景,当量变引起质变,在较大范围内,建立受众的信用共识。

  而Libra的发展也必将类似,除了找到适合的场景外,还需要场景和渠道能够快速扩张、触达足够的普通人并依靠场景锁定客户带来一般性共识,这才是达成Libra愿景的关键一步。

  这一步已经千难万难,可还不是成功的彼岸,在这之后,如同Q币一样,Libra也必须与悬在他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正面角力,那就是――监管。

Q币17年浮沉史,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?  激辩

  “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”,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“一般等价物”,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,Q币也不例外。

  在2005、2006年,已经有零星的声音,在讨论Q币在网上使用“泛滥”问题,但真正揭开舆论风暴的,是一篇文章。

  2006年第7期的《法制与新闻》上刊登了一篇文章《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》。作者是时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杨涛,他在文章中讨论了网络上四个“怪象”:虚拟财产、虚拟货币、虚拟人、网婚。

此文由 中国比特币交易钱包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 > btc是什么 » Q币17年浮沉史,对Facebook发币有什么启示?

()
分享到:

相关推荐

评论 暂无评论